第二届智能时代的德育学术研讨会上的笕实声音:激活孩子的内在动机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5月14日,浙江师范大学田家炳德育研究中心联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国育未来教育科学(深圳)研究院、浙江省智能教育技术与应用重点实验室共同举办第二届“智能时代的德育”学术研讨会。
来自全国22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学者、教育局长和中小学校长与线上55万多教育工作者参加了盛会,会议邀请了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等高校以及相关科研机构、出版社、教育行政机关,中小学校长等与会交流研讨。几十余位专家学者分别从科学技术、教育学、伦理学、哲学等不同视角进行分享,深入探讨了智能时代下的德育工作新问题。浙江师范大学附属杭州笕桥实验中学(笕文实验学校)校长、书记高琼受邀作主旨演讲。
在研讨会主会场,高校长向全体与会嘉宾作了《智能时代学生心理健康的内生促进探索与实践》的主旨报告。
高校长首先以“一个激活”点明了智能时代下内生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落脚点与基本遵循,即应当着力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高校长提出,内在动机是蕴藏在每个人天性之中固有的活力、自发性、真实性与好奇心。当孩子的好奇心与差异性得到真正的尊重与发展时,高质量的育人也就水到渠成。高校长认为,激发内在动机的途径是自己激活自己,而教育就是要为每一个孩子激活自己提供更适切的课程、空间、评价和资源等,智能时代应该提供促进内在动机激活更好的工具,更多的渠道,更泛在的联结。
高校长介绍了浙江师范大学附属杭州笕桥实验中学(笕文实验学校)近年来的积极探索,特别是如何构建家校社协同机制,通过院校合作、医教融合、区域共建等方式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一是努力改变课程空间。空间拓展了课程就拓展了,学生的联结也就增加了,要通过课程改进学生的同伴关系,促进学生的动机激发;要充分挖掘社会资源,利用好农村、企业、社区的课程空间,让学生更多的进入自然、走进社会社会,为孩子建立更多的社会连接,让他们的活动能够在时空里不断延伸,这样的过程就是充实的、愉快的和有意义的。
二是努力改进评价体系。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评价体系的改进要更注重引导学生“向内看”,激发自我向上的动力,努力超越自我。评价体系要为学生创造充分的发展空间,让学生感受到被肯定,从而积极自我提升,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
三是努力完善协同育人机制。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全面建构协同育人新格局,是重构教育生态的战略选择和重要任务。在智能时代,要加强实时性、多样化、个性化的资源供给,积极搭建以学校教育为中心的协同育人平台。
主旨报告结束,高校长与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所长冯建军教授、华中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所长杜时忠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班建武教授在原江苏省教科所所长成尚荣先生的主持下开展了圆桌论坛,就人文精神与人工智能这一话题展开了充分探讨。
来源:中国网
标签: